第八十一章 水落石出(3 / 4)

大唐暮云 空谷流韵 7268 字 2020-01-16

城门,行进到隘口与关城之间的平原空地中央,原地停住。

前方陇山高地的堡垒处,两阕之间的大门也被徐徐打开,吐蕃骑兵如灰黑色的河流,速度不快、但源源不断地经过关门,终于也列阵于旷野上。

按照两国礼仪,吐蕃的军使,应主动出列,往唐军统帅处来行礼唱名。

然而,唐蕃两军,在短暂的安静中,都没有任何表示。

空气仿佛在一瞬间凝固了。

片刻后,突然打破这个僵局的,是萧关关令、大唐八品官员许承秀。

许承秀表现出一个肥胖的文官罕见的敏捷,在须臾间返身跨上马匹,勒缰回驰,逃命似地冲入城门,一面直着嗓子大叫“闭门、闭门!”

他的坐骑刚冲入萧关城,门卒就迅速地推上那扇虽然斑驳古旧、但好歹也是铁打铜铸的厚重城门。

但许承秀没有料到的是,就在他从上马到入城的数息之间,他身后的两百神策军也有了惊人的反应。他们迅速地以二十人为组,修长而雪亮的陌刀向外、坚固的圆盾交叠覆盖,形成小队步兵才使用的楔状阵形。

这是唐军中很少见的阵形。以往,对于大规模的战役来讲,常见李靖李卫公所用的“六花阵”。但眼下己方人少力寡,对方又是骑兵,冲击力不可小觑。而两百名军士变成二十个陌刀向外的楔形小阵,且错落排开时,简直就像在旷野上凭空扎下了犬牙交互的拒马枪。

那些刚刚进入关隘的骑士们,显然一愣。但很快,他们就意识到,自己已经被这些唐人识破了身份。

是的,他们并不是吐蕃人,而是伪装成吐蕃军的回纥人。

当世的回纥可汗,其实有两个。

其中,正经被大唐册封承认的,就是建中元年振武节度使张光晟杀回事件后、力排众议释放唐朝使者源休的顿莫贺可汗。后来背叛唐廷投靠朱泚、又在做说客时被李怀光杀了的源休,当年认为顿莫贺可汗“以水还血”、不杀唐使,乃出于胸襟宽厚。

哪有那么简单!

顿莫贺,出身于回纥贵族药罗氏,但他的执政权的获得,来自血腥的政变。

回纥的祖先,可追溯到汉代的坚昆人(前汉名将李广的孙子、颇有争议的骑都尉李陵,因冤被迫归附匈奴后,封地即在坚昆)。坚昆人,或者说后来的回纥人本来信奉古老的巫教,职业巫师世代承袭,负责为军事征伐占卜吉凶、鼓舞士气,因此与回纥的军勋贵族同气连枝,势力极大。

不料,回纥第三代国君牟羽可汗统治汗国时,皈依了摩尼教,毫不留情地打击巫教、废黜巫师,并且启用粟特胡襄助财政。

摩尼教提倡茹素,这让习惯了食肉饮酪的草原行国的铁骑,如何忍得。而粟特胡的参政,又威胁到了传统军勋贵族的利益。并且,粟特胡一直在怂恿牟羽可汗南下侵犯大唐边境诸州、劫掠财物。这一做法也令回纥国内的亲唐派咬牙切齿。

于是,在军勋贵族、亲唐派与旧巫师的联合支持下,大历末年,顿莫贺政变成功,得到唐廷对于封号的认可后,对内屠杀粟特胡,镇压摩尼教徒,对外则奉行亲唐之策。

这才是为何唐将张光晟杀尽以突董为头领的回纥商团后,顿莫贺可汗依然释放大唐使臣安然南归。

然而,牟羽可汗和两个儿子虽然死于顿莫贺之手,但他侧妃所生之子奇素,却逃亡在外,并且渐渐聚集起了自己的势力,也自立为汗,宰相、梅录、军将等辅臣追随者不少,其中自有大批摩尼教徒与粟特胡。

如此过了三四年,奇素可汗竟已拥有了三万兵力,且由于远离燕然山的汗帐,反倒靠着摩尼教的传播,渐渐控制了大唐北部和西北边境的唐人。

萧关令许承秀,便是在仕途无望、心灰意冷后,皈依摩尼教的唐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