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四章 各有所图(2 / 3)

传承文明计划 孙凌宇 3124 字 2021-12-14

题。实际上我已经把样品带来了。”农来利一边把视频资料传输给孙星宇,一边招呼外边的人拿来了一个小盒子,十厘米长,五厘米宽,五厘米高。打开之后,里面有八个格子,每个格子里都有几十粒种子,看上面的标签,包括了水稻、小麦、土豆等主流农作物。

战前长市就是夏洲主粮作物和种子的科研培育中心,每年都能产生相当的科研成果。夏洲的种子在战前占据了世界种子市场的三分之一,只有五十州联邦和欧洲联盟的几家公司能与之比肩。东亚地区的主粮种子市场已经变成了夏洲种业的自留地。

而至今用了几十年的时间,通过研究能让水稻产量提升一倍,并不是他们的技术不行,实在是战后的特殊环境导致的,谷物和蔬菜类的产量极低。西京聚居地的人也曾经研究过增产的办法,毕竟人都要吃饭的,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是重中之重,但却没有什么进展。

所以这次最大的收获,反倒是这一盒种子。农来利既然敢送出种子样品,就自信孙星宇这边仿制不出来的。但孙星宇觉得如果拿回去给寒冰分析一下,不敢说一定能培育出相同的,但至少对现有粮食作物的增产还是有借鉴意义的。

送走了农来利,孙星宇又看到了邬士文。这下他算是知道了,这些人是商量好了一个接一个的来找他的。

既然昨天已经答应了邬士文,孙星宇倒也不准备食言。一些不重要的东西给他看看也无妨。于是便从背包里拿出了三样东西。

“红箭十九”反装甲导弹。长一米,直径一百零七毫米,名字是导弹其实就是个带有战斗部的无人机,设计是专门为了打击轻装甲目标。特点是轻便灵活,支持多种制导方式,使用方便。

“纸鸢”无人机。之前孙星宇在西京的时候曾遇到过林家使用的仿制版。使用六台函道引擎,备弹五十发,对无装甲目标和低速目标效果明显。大规模使用效果更好。

“手电筒”反无人机挂件。听这个名字就能想象到外形了。一个二十厘米长五厘米直径的圆柱,一头是发射端,可以发射对无人机干扰波,射程一千米,可以手动使用,也可以挂在枪上,装甲上。

“你自己选吧,可以交易给你一个。”

邬士文拿起这个看看,又拿起那个问问,心中很难做决定。毕竟这些装备都是战前的军用技术,虽然不是很先进,但毕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。越是制造复杂的装备,越需要多种设备的配合,而末世缺少的就是科研设备。

给民用的无人机挂个炸弹也能当制导飞弹用,可这不但需要遥控,而且速度还慢。打动力装甲打不中,打普通士兵还浪费了。

像“纸鸢”无人机,墨家的技术也可以仿制出外形差不多的,但军用的控制程序就不是现有的计算机可以破解的了,要想自己写,那就要做好摔飞机的准备了。

考虑了一会,邬士文选择了“红箭十九”反装甲导弹。

“手电筒”反无人机挂件的使用限制很大,“纸鸢”无人机需要形成规模才行。唯有“红箭十九”反装甲导弹,如果仿制成功,做出一枚就是战斗力,哪怕参数差点,也是能用的。

“可以,那么你准备用什么交换呢?”

这又难住了邬士文。虽然墨家战后几十年里一直在研究,但很多都是独立非系统性的,更有点像发明创造。期间徒手搓出来了不少战车、动力装甲、甚至机甲。但那些东西邬士文自己都知道虽然看着炫酷,但实际战斗力则很难说,就算送给孙星宇,对方都不一定看得上。

“你需要什么?”邬士文干脆拿出平板电脑,让孙星宇自己选了。

看着电脑里那一张张造型威猛,但一看数据立刻萎了的大型装备,以及名字霸气非凡,但说不得使用的时候还要献祭几名队友的“先进武器”,孙星宇就想问,这些“发明家”们还建在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