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八章 烽火狼烟(4 / 7)

大宋那些年 墨尚花开 8993 字 2022-04-03

数月后,上官正染疾,回京治病,疾愈后,入朝见驾。太宗嘘寒问暖,“劳问久之”,再次派遣他回到剑门任所,赐以金丹、良药、衣带、白金千两、马三匹,同时授以防御方略,令他招抚残孽。

成都被李顺攻克后,宿翰带着残兵败将,也退到了剑门。于是,两股宋军合兵一处,坚守剑门,这一出川入蜀的第一险关。

剑门关易守难攻,宋军占据着险峻有利的地形,义军缺乏山地攻坚战的经验,杨广率军几经激战,虽然付出惨重代价,依然是久攻不下。杨广决定采取避实就虚的战略,迅速占领了剑门附近的山寨关隘、州县,等待时机,再战剑门。

淳化五年二月,王继恩领旨入川平叛。

剑门这么重要的一道战略要地,并没有引起李顺的足够重视,只是派杨广随意征战了事,他自己却带着主力去打无关紧要的梓州。

这是一个致命的战略性错误,王继恩率领的征剿大军那可是大宋禁军,禁军都是从全国各地优中选优,选出来的最能打的士兵,凭借着临时拼凑起来的数万农民,虽然号称“应运雄军”,要想对抗大宋禁军,显然是力不从心。守住剑门,就守住了大蜀政权,失去剑门,数十万义军的性命将岌岌可危,李顺的部署从一开始就错了。

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。战争的胜败,往往就从一个不经意的小疏漏,被无情地撕成一道大口子,一溃不可收拾。

太宗非常担忧入蜀的栈道,四月,上官正率领一支孤军,与义军力战,北上打通剑门栈道。王继恩的征剿大军长驱而入,顺利通过天险剑门关。

宋军再次兵分两路,王继恩亲率主力大军,由石普、马知节为前锋,进攻川北重镇剑州,另一路由曹习统领为偏师,自葭萌出发,南攻阆州。

由剑门关至剑州,一路都是上坡路,易守难攻。王继恩不想在正面和起义军死拼硬打,而是采用迂回战术,率兵绕道小剑门,从西路进行旁攻,占领研口寨,杀死大蜀义军五百余众。

接着向东,攻下汉源坡、青强岭,控制了南下剑州的道路。宋军主力居高临下,猛攻剑州,义军在杨广的指挥下全力防守,终因力量悬殊太大,剑州就这样被王继恩攻克。

随后,宋军又在剑州城南四十里的柳池驿,攻破起义军防守,斩杀六百余众。杨广率残部败走绵州,义军被杀或溺水而死者,不可胜数。

四月十八日,王继恩率主力大军马不停蹄,进入绵州境内。地主王华组织武装千余人对绵州发动突然袭击,义军再次损兵折将,伤亡惨重。

在川北战场,义军俨然就像一架老水车,吱吱呀呀,晃晃悠悠,稍微遭到碰撞,就散架了。短兵相接,血染疆场,数万巴蜀子弟,为了心中的“均贫富”梦想,倒在了自己深爱的这片热土。

四月十九日,王继恩攻占绵州,俘虏义军三百五十七人,统统将其“凌迟处死”。杨广决定率领余部退往梓州,与相里贵合兵,攻打梓州。

另一路由曹习统领的宋军,也战果斐然,顺利攻下阆州。一万多起义军将士节节抵抗,撤到老溪,筑成水陆两寨,依险据守。

义军浴血奋战,终因寡不敌众,三千将士战死沙场,余众全部投江,没有一个向宋军投降的。

不久,巴州也被巡检使胡正违攻占,五千起义军守军全都壮烈牺牲。

至此剑门关及其周边州县全被宋军收复,而此时,李顺还在梓州鏖战,围城围了八十多天,也没攻下梓州城。

◆梓州保卫战

梓州知州、右谏议大夫张雍,乃是一代大儒,学富五车。这人不但学问高,安邦定国,行军打仗也都是一把好手。

张雍,字子雍,德州安德县人,毛诗学专家。开宝六年进士及第,任职东关尉。又迁太子右赞善大夫、知开封府司录参军事,后又迁秘书丞,充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