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九章 血色成都(6 / 6)

大宋那些年 墨尚花开 8200 字 2022-04-10

赵昌言、苏易简,认为王继恩军功当朝第一,应该封宣徽使,“非此职不足以酬其功。”说不授予宣徽使就不足以赏元勋。

太宗大怒:“太祖定制,何人敢违。”严厉斥责二位宰相。

《宋史》载:“宰相力言继恩有大功,非此任无足以为赏典。上怒,深责相臣。”

宣徽使为执政之台阶,是国政之本,太宗认为宦官不宜干政,令学士张洎、钱若水别议官名。最终,太宗采纳张洎、钱若水的建议,给了王继恩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宣政使,领顺州防御使。

宣政使、宣徽使,一字之差,实则相差甚多。宣政使虽位在昭宣使之上,但有名无实,之前没有这个官位,算是为了封赏王继恩,特地设立的。

这事还没完,至道二年春,平民出身的官员韩拱辰又向太宗上奏,称王继恩“平贼”有大功,应当担任要职,现在只封了一个防御使,奖赏过薄,不能让朝廷内外心服。

太宗大怒,命侍卫将韩拱辰拉下去,打了几十大板,这还不解恨,又令人在韩拱辰脸上刺字涂墨,发配崖州。

《宋史》载:“至道二年春,布衣韩拱辰诣阙上言:‘继恩有平贼大功,当秉机务,今止得防御使,赏甚薄,无以慰中外之望。’上大怒,以拱辰妖言惑众,杖脊黥面,配崖州。”

一个太监,竟然让当朝宰相和文武百官多次主动为他主动请功,可见,王继恩在朝中是何等的得风得雨,势力是何等的盘根错节,根深蒂固。

太宗怕的就是太监干预朝政,笼络人心,图谋不轨,多次大发雷霆,又是打又是罚,是有原因的。

◆太宗的“罪己诏”

平定了王小波、李顺起义,太宗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,以平息蜀地百姓的怒火。想来想去,觉得还是写一封检讨书吧,诏令中书省起草一份“罪己诏”。

诏曰:“朕用人不当,清浊不明,致使百姓之父母官不以亲民为政,专务贪暴,扰民为寇。因此,朕自责备,自今而后,永鉴前弊,改弦更张。”

太宗的意思是说:这次叛乱不是百姓的过失,而是自己用人不当,下级官吏对于百姓过分暴虐苛刻,激得百姓叛逆为寇,特地发下罪己诏,表达对蜀地子民的歉意,自今而后,永鉴前弊。

太宗想用一纸罪己诏,把自己打扮成为“忧国忧民”的“明君”,妄图把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洗得一干二净。

早在六月,太宗就下诏,赦免被李顺胁从连累的百姓,让蜀地百姓回到田地上去,不要再闹了。将成都府降格改称益州。八月,枢密直学士张咏外调为益州知州,诏令可以不上奏自行决断有关事宜。

为官之人,手里有杆秤,心里也应有杆秤,哪头歪了都会要人命的。张咏是一个眼里揉不下沙子的人,王继恩在成都如此的猖狂霸道,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

小小知州,竟敢怒怼皇上身边的大红人,当朝老元戎,是谁给他的胆子,张咏又是何方神圣?

老百姓要的是能解决温饱,有粮食吃,有衣穿,要的是能活下去,你皇帝再会演戏,能当饭吃吗?老百姓不是这么好糊弄的。

王继恩带兵攻打成都之时,张余率领义军攻克嘉州。

成都失陷,李顺不知所踪。张余擦干眼泪,留下王文操带领一支义军守嘉州,又集合各部数万义军兄弟,沿长江而下,向川南、川东进军。

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,星星之火,遂成燎原,势不可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