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73章 番薯难题(3 / 4)

成活,只是番薯存在难以长期保存的难题?”

“其实也不是需要多久的保存时间,比较是地里种出来的,只要能保存三五个月就足够了。

不过目前我们能过做到的就是保存月余,实在难以适用,所以番薯现在种植面积有限。”

赵主事解释道。

魏广德低头思考,希望能想到后世保存番薯的法子。

在他的印象里,番薯好像可以保存半年之久,这才是让番薯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的重点因素。

如果不能满足半年的保存期,番薯要想在全国范围推广,那几乎就是痴人说梦。

“你们是怎么保存番薯的?”

魏广德问他道。

“我们用和御麦类似的办法,直接风干,但是效果不佳,失去水分番薯会很快烂掉。

另外我们还尝试把番薯分别藏于阁楼、草垛、墙洞等地方,但到拿出来时发现,基本上是烂掉了。”

赵主事开口说道。

这些存贮办法,其实都是现在民间常用的保存粮食的方法,但是实验效果显然不好。

魏广德记得小时候吃过地瓜干,好像就是红薯做的,但是具体怎么做,他也不清楚。

吃过猪肉,还真没见过猪跑。

想想,于是魏广德就说道:‘你们风干番薯是整个风干吗?’

“是的,不如此难以长久保存。”

赵主事急忙说道。

“这样,番薯很难快速风干,自然更容易烂掉。”

说道这里,魏广德只能建议道:“试着把番薯切成片试试,这样风干效果会更好,或许能找到保存的法子。

另外,其他的法子也要再试。

如果不能长久保存,那百姓就算种也只会少量种植,虽然也能起到一些用,但不能长久保存终究不是办法。

把东西产量有多少,记得都是产量很高的。”

魏广德开口问道。

“各地亩产不定,江南地区亩产约一石,山东地区亩产高些,能达到两石多,江西亩产则在一石多些,山陕那边也接近两石,产量可谓不低。

考虑到种植所用田地均为下等田地,这产量已经和上等田地产出一致了,算得上高产。

南方产量低,或许和雨水有关系,我们认为可能番薯并不喜水,所以得出耐旱的习性。”

赵主事说道。

和后世红薯亩产动辄千斤不同,那是经过多次改良后的品种。

现在大明引入的番薯,在贫瘠土地上能达到亩产一百斤到三百多斤,这产量已经相当可以了。

此时江南的上等水田,亩产大米也不过三百斤之数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!

先不要管大米和红薯的区别,什么粗粮细粮,这年头更看重亩产量。

毕竟,粮食产量就意味着可以养活多少人口,这是涉及到国家稳定的大事儿。

这年头粮食产量人均下来也不过一百多斤而已,下等土地也能达到上等田地的产量,可谓产量惊人。

关键种植番薯的地,要求不高,这对于此时大明北方,特别是西部地区,那就显得更为重要。

“发动所有人想办法,一定要找到保存红薯半年时间的法子。”

魏广德当机立断说道:“谁想到办法解决这个难题,朝廷论功行赏,可以给银子给田地,甚至可以赐官身。”

番薯的产量太诱人了,只要解决番薯存储问题,全国各地推开,下等田地都种上番薯,老百姓吃饱肚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。

只要能吃饱,谁还会闹事儿?

中国几千年,老百姓都是最善良的,要求真的很低。

不是到活不下去的程度,根本没人闹事儿造反。

“三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