靠拢大宋这棵大树。
屈平离开皇宫,因时间刚好赶上朱淑真快放学,便叫驾车的阿刚和护卫武智深顺路接朱淑真放学。马车离了宫门,在专用道上一路畅通无阻而去。
武智深说:“大人,您很少去国子监接小淑真的,不怕到时候引起民众喧哗吗?”
“没事,这才显得本国公亲民嘛。也好久没去国子监,随便看看他们教学环境和质量如何。”屈平说,反正是顺路。
这么多年过去,十岁多的朱淑真,宛然成了屈平家人的一份子。
武智深感叹道:“得亏朱淑真母女俩当年遇见菩萨心肠的老爷夫人,要不然现在不知沦落何地呢!”
“时也命也,这是他们的福缘,对我来说也是行善积德。”
“阿弥陀佛。”作
说话间,马车便到了国子监门口。国子监管理严格,门卫森严,闲杂人等根本进不去。阿刚去跟门卫说明了马车上的是哪位大人物,门卫照例地登记过,便打开门,恭请国公的马车进入。
“哎!凭什么这个马车可以进去,我不能进?”有人在大门外叫道。
三四个门外赶紧跑出去赶那个不知礼数的人,生怕惊扰了国公大人:“不是请你走,怎么还在这里捣乱?”
领头的门卫亦步亦趋跟在屈平的马车外面,急着道:“大人您慢走。”
“门外吵闹的是何人呐?”屈平问。
门卫长连忙解释道:“一个衣冠不整的山里人,不知礼数,非要进来找咱们国子监管事。”
门外争吵那人耳根灵敏,听见门卫长跟马车里的人说话,高声道:“在下虽是山人,却并非衣冠不整,衣虽旧,却整齐,冠虽不时,却正如天日。君子当正衣冠,而后方行天下!”
屈平听得这人还有点意思,便让阿刚停下马车,带着武智深一起下了车。
门卫长吓得冷汗直流,以为粗怒了国公大人,慌忙道:“大人,小人这就去将他赶走。”
屈平抬手制止门卫长,说:“不用,学府门前,应该文雅礼貌,不可妄起争执。万事礼当先,和谐社会嘛。”
屈平往大门走去,向门外那山人道,“你好,请问阁下是何方高人,来此何事?说不定,我可以带你进去。”
那人心想,这位大人年纪轻轻,看着倒是来头不小,看来要进去或许只有指望他了。
他说:“在下生活虽然贫苦,心灵却十分富裕饱满。这些门人看在下衣冠难登大雅,便以貌取人,不给在下进入,真是岂有此理!”
“阁下为何一定要进去?”屈平看他也不像是要来念书求学的,看着山人渔樵打扮,说话又有几分书卷气,难道他还想来应聘求职。
“在下李侗,剑州人氏,师承罗从彦、杨时。二位先生自感触摸天命,感叹一生所学传授局限,特遣李某下山进京入国子监,以授技业!”那个自称李侗的山人自豪地说。
屈平心说我也不认识你说的这两位师傅,剑州远在福建,我连他们二人的名字都没听过啊,是我太狭隘了,还是你师傅真的很一般?
屈平悄悄问武智深:“你听说这两人名字吗?”
武智深摇摇脑袋:“贫僧只知道阿弥陀佛……”
“算我没问。”
武智深突然一拍脑袋,“啊!杨时,贫僧好像听鲁忌提起过,他当过工部侍郎,后来告老还乡,皇上还封了他一个什么龙图阁学士,赐了紫金鱼袋。”
工部侍郎啊,自己竟然不知道,看来自己那段时间在朝时间太少了。自己读书少,也不知道这个时代有哪些有大学问的人,哎,吃了没文化的亏啊!有时间一定要大补起来。
屈平假装跟杨时很熟,说道:“原来是这两位大人的学生,失敬失敬。”
李侗看出来屈平对自己的两位老师不是很熟悉的样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