匡胤已经取而代之当天子了。
在皇宫,赵匡胤见到宫女抱着世宗柴荣的小儿子,当时范质、赵普、潘美等人都在赵匡胤左右,赵匡胤问大家该如何处置这个孩子,赵普的意思是“去之”,众人也都说:“除掉他”,只有潘美低头不语。
赵匡胤便问道:“汝以为不可耶?”
潘美道:“于理未安”。
赵匡胤点头道:“即人之位,杀人之子,朕不忍为也。”于是命潘美将这名襁褓中的婴儿带回家做养子,“其后太祖亦不问,美亦不复言。”由此可以看出,赵匡胤对潘美的信任。
这个孩子后来改名为潘惟吉,他曾被宋真宗派往辽国给辽圣宗祝寿,在途中病逝。据考证,周世宗柴荣的后裔繁衍至今的,应该只剩下潘惟吉一脉。
潘美对旧主子柴荣,可谓有情有义。
袁彦谕归,峒蛮征伏。
陕州主将袁彦凶悍,信任奸佞,喜杀人贪财,而且修造兵器,太祖怕他造反,又是派潘美单人独骑前去宣谕。潘美告知袁彦,“天命既定,应当克守臣职。”袁彦于是跟随潘美入朝。太祖非常满意,称赞道:“潘美不杀袁彦,能让他来晋见,实现了我的愿望啊。”
太祖赵匡胤的统一之路,全斌占后蜀,潘美收南汉,曹、潘平南唐。
潘美不仅冲锋陷阵勇不可挡,而且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。大宋平定荆、湖,潘美受任潭州防御使;乾德二年,献声东击西之策,灭掉后蜀;开宝三年,亲率数万人马,以少胜多,灭掉南汉,擒鋹送京,斩获数万;与曹彬联手,水陆并进,开宝八年攻占金陵,平定南唐,同下江南,其功更足;又与太祖数次征伐北汉。
到了太宗一朝,太平兴国四年,潘美任北路都招讨,与太宗赵光义从征太原,平定北汉;接着征伐幽蓟;后占据三交,屯兵积粟,为大宋镇守北方国门。
杨业原本是北汉降将,为北汉驻边三十年。太宗征伐太原时,北汉皇帝刘继元已经投降,杨业仍据城力战,为太宗所青睐。为他恢复本姓杨氏,并将其名“继业”改为单名“业”,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,后跟潘美共同驻兵山西。
其实真正害死杨业的,应该是王侁,而非潘美。
监军王侁逼迫杨业出兵,又不按约定,提前撤除埋伏,致使宋军惨败。陈家谷一战,杨业被俘绝食身亡,其子杨延玉战死,宋军全军覆没。杨家浴血奋战,殒命疆场,负主要责任的就是王侁。
王侁是个小人,以诬陷主帅起家,也许是王侁官职太小,不足以突显杨家将的威名,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成为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人。
不怕神一样的对手,就怕猪一样的队友。据《宋史》载,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接近,只是没有力争,王侁军离开陈家谷口时还曾予
以制止,只是潘美不敢得罪监军,没有坚持己见,也跟着王侁提前撤离。作为北伐西路军的统帅,潘美对于王侁提出的作战方案不置可否,就这么稀里糊涂地默认了,是应该负一定责任的。
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,潘美受到降职处分,监军王侁、监军刘文裕皆被撤职发配。监军王侁“除名,隶金州”,刘文裕“除名,隶登州”。
潘美被削秩三级,责授为检校太保,不过很快就改任检校太师,真定知府,又擢升都部署、并州通判,加官同平章事,与宰相平级。至死为国开疆守土。
杨业死后五年,潘美也驾鹤西去。
潘美处功高震主之地而能谨慎,宜守保令名以终也。潘美一生为大宋,南征北战,恪尽职守,是大宋朝真正的大忠臣。杨业从归降到战死,为大宋效力了七年时间。潘美一生战功赫赫,彪炳史册,非杨业所能及也。
明太祖朱元璋,曾评价道:“如汉陈平、冯异、宋潘美皆节义,兼善始终,可以庙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