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章 禅修其七(2 / 2)

涅盘的本质。这意味着,仅仅依靠完全脱离尘世的方式,犹如缘木求鱼,是无法真正实现佛教所追求的解脱的。这种理论犹如一阵春风,为大乘佛教的禅观念带来了勃勃生机。既然无法通过彻底脱离世间来达成佛教的解脱,那么同样地,也不可能通过绝对化地“离相”来领悟到最高层次的禅的境界。这里的“离相”,就如同剥去事物的外衣,摆脱对事物表象的执着和贪恋,而专注于事物的本质,如探骊得珠般直抵禅的核心。

大乘佛教坚信,世间和涅盘并非是相互对立、彼此隔绝的两个世界,而是如同水乳交融一般,紧密相连、不可分割。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对亲密无间的伙伴,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。因此,在修行禅定的漫长道路上,我们绝对不能将世间和涅盘硬生生地割裂开来。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地追求涅盘的境界,而忽视了世间的种种现象,那么我们所得到的涅盘也将是空洞无物的。相反,如果我们能够在世间的万千现象中,用心去体悟涅盘的至臻真谛,那么我们所获得的涅盘将会更加真实、更加深刻。

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世间和涅盘的这种相互关系,并且能够在修行中巧妙地运用这种关系时,我们才能够真正抵达禅的登峰造极之境。在这个境界中,我们的内心将得到彻底的超脱和自在,不再被世俗的烦恼和束缚所困扰。

当大乘佛教演进至瑜伽行派之际,对禅定的尊崇可谓登峰造极。相较于往昔的佛教禅思,瑜伽行派的禅定内容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变得愈发丰富多彩、错综复杂。在瑜伽行派的理论大厦中,止观并重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闪耀着核心原则的光芒。止,恰似静谧的湖面,通过专注与静心的滋养,抵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之彼岸;观,则如锐利的宝剑,透过对诸法本质的洞察与理解,斩获智慧与解脱的硕果。瑜伽行派将这两者紧密交织,坚信唯有在止的基石之上进行观,方能真正洞悉诸法的真谛。